易倍新闻
emc易倍金融理财有哪些普通人应该了解的投资理财风险?
在被英国殖民的时代,印度德里城里有很多的眼镜蛇,蛇患四伏,危害人畜。于是,政府就拿出赏金,悬赏死蛇,希望可以发动群众来消灭毒蛇。
刚开始,悬赏政策效果显著,眼镜蛇数量大为减少,甚至还出现了专门捕蛇的赏金猎人。但是,很快就有人发现,搜捕野蛇既辛苦又低效,不如养蛇来换赏钱。于是,捕蛇人纷纷转业养蛇。
可是这样一来,政府虽然收到大量的死蛇,蛇患却没有减轻。养蛇场在城里遍地开花,问了问欧阳锋也不在附近,政府再傻也明白过来了,于是赶紧取消了赏金,打算另想办法金融理财。
政策一变,养殖场里的蛇都变的一文不值,厂长纷纷带着小姨子跑路,工人们难以为继,只好把蛇都给放生。一时间,德里城内满城毒蛇,百姓和牲畜伤于蛇口的比往年还多,蛇患反而更加严重了。
毒蛇太多,以至于吹笛子逗蛇成了街头杂耍,也算是实体经济失败之后升级到文化产业。其实,如果养蛇人知道在东方的神秘国度有一个叫做广东的地方,他们可能会七套《致富经》。
柳宗元《捕蛇者说》里的捕蛇人应该没学过金融。祖上几代都死于蛇口,他却还老老实实去抓野生蛇抵税,根本没想到还有印度人这种操作,看来中国人确实老实淳朴。
两个多月前,巴菲特一如既往的公布了今年的年报。除了照例恭维一下客户,夸奖一下团队以外,今年的年报还有段特殊内容,是关于一场长达十年的赌局。
2007年,巴菲特曾经炮轰整个对冲基金行业,扔出100万美金筹码,要跟对冲基金的业内人士对赌。赌局的内容是,以10年为期,看看到底是对冲基金的收益高还是标普500的寻常基金收益高。
所谓对冲基金,可以说是全世界最高富帅的投资机构,其人才实力比顶尖投行更深厚。这里聚集着世界上最优秀的数学家,经济学家,交易员。不光入行的门槛高,连客户都要经过筛选。美国的对冲基金,不光要求客户要有高净值,还要求20万美金的年收入(已婚的30万)。总之,就是从里到外都是一副精英俱乐部的样子。
反观标普500指数基金,基本上就是把标普500只股票按同等比例每只都买一点,雨露均沾,也不需要啥算计,就是相信人类文明会持续进步。有钱不知道放哪的时候就可以买点,跟余额宝差不多意思。emc易倍
巴菲特的这场赌局,就像是拿寻常铁剑叫板别人的祖传宝刀。但是,起初对冲基金没人敢去揭榜,毕竟输了就砸了招牌。后来,一个叫做Protégé的基金决定跟注,选出5支对冲基金来参赌。
到了今年,赌局到期,结果跟各位读者猜的一样,高高在上的对冲基金输给了普通的指数基金,而且是一败涂地。 Protégé 选的5支对冲基金居然全部败给普通的指数基金。标普基金10年收益为65.67%,5支对冲基金平均只有21.87%的收益,还没有马爸爸的余额宝收益高,简直丢人现眼。
要说对冲基金的顶尖人才都很蠢,我是不信的。我有不少同学和朋友在做这一行,各个都是风刀霜剑里混出的人精,光凭简历就可以让任何丈母娘点头那种。
寻常的指数基金,每年不过收个0.5%的管理费,而对冲基金的收益模式叫做2/20。也就是说,不管是赚是亏,都要收2%的管理费,毕竟名校学费很贵,总不能白给你干。然后,在超预期的利润里(超过4%的部分)要付20%作为红包。看起来,投资回报越高,基金赚得越多,投资者和基金的利益是一致的。
我们假设你把钱交给对冲基金经理小张,小张偷懒不干活,存进余额宝,一年到头赚了4%。按事先商议的,小张可以拿到2%的管理费。但是,在你取钱的前一天,小张带着钱跑去了澳门赌场,用俄罗斯轮盘赌赌大小。
对你来说,下注100,输了就亏100,赢了只赚80,因为要给小张20块的利润。这买卖实在不划算。
但是对小张来说,他每下注100元,他输钱只输2块钱管理费,赢了呢,就能赚20块钱。
这样一来,小张根本没有规避风险的意愿,只要他有一点机会,就会去以小博大,刀尖舔血,富贵险中求。
所以,对冲基金看似收益低,风险大,实际上是对基金经理最有利的选择。至于投资人呢,在一开始被精英们说服之后,就注定要承担风险了。
没错,对冲基金里有很多聪明人,可是不是谁都能驾驭的了他们。没脑子的话,你就不是客户,只是他们的产品。
就比如上文中跟巴菲特对赌的基金经理Jeff Tarrant,他难道不知道对冲基金是个什么熊样吗?他知道,但是他在一开始就说了,他根本不在乎这区区一百万。跟巴菲进午餐的拍卖价格都已经不止于此,他却跟巴菲特吃过好几次饭,再加上这次赌局带来的知名度,谁还在在乎输赢呢?
所以,当你把钱交给别人处理,特别是交给你比聪明的人时,都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看看有没有错位的动机让你们利益冲突。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我一样,面由心生,心地帅良。
上知乎两周年了,时间好快!前阵子看到群里有公关公司的人做自媒体广告报价,我特别好奇的去问我的账号报价是多少,人家回答说“你受众太理性了,不值钱”。
我真不知道该为你们高兴还是心塞。好在从来不打算用网络变现,最开心的还是认识了很多有意思的朋友。
现代人对于投资都并不陌生了,即使有些人并没有有意识的投资行为,但也免不了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到投资这件事当中,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五险一金就是相当于投资了公募基金来为退休或买房做投资。
我们在投资的时候可以明确的知道买的投资品是什么,比如银行理财啊,保险、基金、股票,期货或者是房产等,但我相信大多数人没有搞明白,买这些投资品背后的投资逻辑到底是什么,当我们在谈投资这个行为这件事的时候,到底买的是什么?怎么买怎么卖才能降低风险,提高收益?
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有体会,生于一个和平且有发展的年代和国家,才有资格谈投资这件事,假如在战乱时代或国家以及衰败落后的地区,别提投资了,保命和解决温饱才是最关键的事,投资根本没有生根发芽的土壤。
巴菲特曾经说过,他之所以能取得投资上的成就是因为他是出生在美国。成功的概率为30比1或40比1。他说:“我与生俱来就有一些幸运的基因,也恰巧出生在合适的年代。要是我出生几千年前的话,很可能成为那些凶猛野兽的午餐,因为我即不擅长奔跑也不会爬树。”
看过他的话就能懂得,只有在和平的年代,在一个有发展的国家,投资才有可能。投资的环境很重要,很幸运的是,如今的我们也生在一个和平时代的发展中国家,并且有机会跟世界第一强国打毛衣战,说明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多么好,所以应该牢牢把握住这个好的投资环境才是。
所有人都明白,投资要把钱给未来发展得好的项目,才有大的概率能够赚到钱,如果投资给夕阳产业,大概率是要亏钱的,除非--你是西虹市首富的男主角。
然而现实生活中,以股市的例子来看,许多人的投资并不是理性的,大多数人在没有学习过科学的投资方法以前,都是跟风买入卖出,追涨杀跌,这就导致股市留了可乘之机给别有用心的人,所以发生了前段时间很轰动的,黄某明借操盘手幕后炒作狂赚九亿事件。
这样的恶性事件警醒我们,投资必须是经过理性分析有理有据才能出手的事情,如果你对一个行业分析得很深入透彻,对一家上市公司了解得很全面,很有把握它有投资的价值,才值得你买入,毕竟钱都是自己亲生的,谁赚来都不容易。如果仅凭跟风就能在投资上赚钱那一定是祖上有人保佑你啦。所以中国股市流行的“七亏二平一赚”是很有根据的一句话。
再者,市场经济中有许多行业是有周期性的,根据供求情况的变化,有淡季和旺季之分,相对应的企业效益,也会随市场淡旺季的变化而有好又坏。我们只有在投资前分析了行业的变化趋势emc易倍,才能在出手的时候更有把握做到有的放矢。如果你偏要在市场进入淡季的时候买入,或者根本啥也不分析跟风买,那你不亏钱谁亏呢,是吧?
我们投资的时候,判断一个项目有上涨的趋势时应该买入,有下跌的趋势时则应该卖出。很有意思的是,股市中的大多数人正好相反,每当牛市上涨快到顶了,眼看着泡沫化非常严重,下跌的风险非常大时,许多普通人纷纷开户涌进股市,等待他们的是泡沫破裂暴跌巨亏。而当市场消化完这些泡沫,进入底部,许多股票白菜价贱卖的时候,这些人又割肉离场,流着眼泪告诉自己及时止损了,但其实这个时候才是入场的好时机啊,花极少的钱买入平时买不到的好宝贝,用耐心等待下一个牛市来临时再卖出,这样就可以赚大发了emc易倍,只可惜大多数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也没有这份耐心坚守果子成熟。
所以巴菲特有句名言:“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这就是他不跟风,坚持自我判断,在投资界大获全胜的秘诀。
当我们买入一项投资品时不光要看它的涨跌趋势,更要看它是否真的具有投资的价值。
说个题外话:我们许多年轻人其实赚钱能力都挺差的,如果指望打工或者创业赚到的钱改变命运,估计一辈子都难有很多积蓄。而一个国家中最会赚钱最能创造价值的是谁?就是那些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比如阿里,比如腾讯。如果我们不能以自己的能力赚钱,我们也可以成为这些大公司的股东,让他们为我们赚钱啊。有人说开什么玩笑,怎么可能当大公司的股东,面试都可能被拒的好吧!但事实是,只要你开个证券帐户,买入一手这些公司的股票,你就成为他们的股东了。
当我们判断一家公司究竟有没有投资价值的时候,需要深入研究这些公司,做大量的调研和数据分析,把它的家底翻个底朝天,才能决定买不买它的股票,而一旦研究发现它不值得投资投资理财,就算股市上有许多人把它炒得股价暴涨,我们也绝不能买入,因为很有可能等待我们的是一个陷井。
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在他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中提到过:股票有其内在价值,股票的价格围绕其内在价值上下波动。这就是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对此,巴菲特有一个非常形象生动的比喻:股价就像一只跟着主人散步的小狗,主人沿着马路前进,小狗一会儿跑到主人前面,一会儿又落后于主人。但最终主任到目的地时,小狗也会到。
我们会发现股价在短期内会有暴涨暴跌的情况,但是长期看来,股价始终都会回到其内在价值的位置附近,所以我们买卖股票,根据的就是其内在价值,是以大量研究为基础的行为,而不要拍脑袋或跟风,像一个无头苍蝇一样在股市里变成被人收割的傻瓜。
呼应前段,我们应该在股价下跌到我们认为其被低估的时候买入,股价上涨到我们认为其被高估的时候卖出。所以,正确的投资姿势应该与追涨杀跌反过来,在熊市时趁低价买入,等待牛市来临再高价卖出,这样就能赚个盆满钵满啦。
好了,关于投资的逻辑三点,我就先分析到这里啦,以后再有心得会继续分享给大家。
在金融投资领域,有一个既十分正确,又有违常识的道理。emc易倍那就是:在投资中,勤奋,未必管用。
在大部分人看来,投资就像其他任何事情,有付出才会有回报。这里的付出,包括:仔细钻研公司研报;做实地考察收集各种信息;放弃休息时间认真盯盘;每天阅读大量新闻;对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件了如指掌,一有风吹草动就需要及时应对等等。
比如,一个“负责任”的投资者,可能需要把现在中美贸易战的来龙去脉都搞清楚:美国会向中国征收多少惩罚性关税?中国会报复征收多少关税?这些关税额,对于中国的经济有多大影响,对于股市有多大拖累,什么时候卖出,什么时候再开始抄底等等。
在1980年代的美国市场,一条关于公司盈利的消息,从对外公布到反映到公司股价上的时间,仅需要7秒钟左右。而随着科技进步,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成本也越来越低,市场在消化新的信息上的效率也越来越高,所耗费的时间越来越短。
这方面,最极致的代表是高频交易。迈克尔·刘易斯在其著作《高频交易员》中就曾经指出,专门从事高频交易的公司,不惜投资数千万美元铺设光缆,或者挨着证券交易所安置大型服务器,其目的只是为了获得0.0001秒的时间优势。
除了这些高频交易公司外,市场上还有数以千万计的各种投资者:基金公司、投资银行理财部门、银行交易部、公司高管等等。所以,投资者在市场上基于信息进行交易,就好像和100万人一起赛跑。从中胜出的难度,可想而知。
证券市场上的参与者多达亿计。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基于自己掌握的信息,做出最优的决策(买或者卖)。因此最后市场上显示的证券价格,已经综合了这么多数以亿计的投资者掌握的所有信息。个人投资者在读了新闻报道,或者券商研报后,再去进行交易,其实是在无效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买卖,自然不可能获得好的投资回报。
2016年11月,特朗普出乎意料地获得了美国总统选举的胜利。在此之前,绝大部分的分析机构对大选形势的预测是:
现在我们假设,投资者逆向思维,赌特朗普胜选。在赌特朗普赢希拉里输的情况下,比较符合逻辑的交易决定,是去卖股票。
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在2016年11月卖空股票,显然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决定,会让投资者遭受很大的损失。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第一、未来很难预测。第二、即使预测对了,也未必能够转化为盈利。
买卖股票,或者买卖基金,我们需要支付的费用包括:券商佣金、摩擦成本、托管费、申购/赎回费、管理费/业绩分成等等。交易的频率越高,意味着交易费用越高。有一些投资策略,在扣除费用前可能可以获利;但是在扣除了这些所有的费用后,投资者拿到手的净回报,则未必还能保持盈利。
我提倡广大个人投资者放弃择股,转而购买低成本指数基金,原因就在于:普通个人投资者无法通过择股获得比指数基金更好的投资回报。即使是职业基金经理,也很难通过择股获得比指数基金更好的投资回报。
上图显示的是过去15年无法战胜市场指数的基金的比例。我们可以看到,差不多80%~90%的基金经理,都无法获得比指数更好的投资回报。
所以,连职业基金经理都很难做到的事,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能够做到么?我们不能说肯定不行,但是概率一定非常小,比职业基金经理的概率更小。
我提倡广大投资者放弃择时,主要基于两个原因:第一,实证研究表明,绝大部分投资者没有择时的能力;第二,股神也不择时。
择时的意思,就是在低点买入,在高点卖出。但是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市场在到达底部之前,肯定是不断下跌的。而下跌的意思,就是绝大部分人都觉得大环境很糟糕,因此选择卖出。也就是说,市场在底部的时候,肯定是让人感觉最悲观、最糟糕的时候。
同理,市场在到达顶点前,肯定经历了一轮,或者几轮大牛市。市场上涨的原因,恰恰在于买的人远远多于卖的人。也就是说,当市场处于顶点时,恰恰也是大部分人都觉得前景乐观,emc易倍后市看好之际。
因此,择时的本质是要逆大流而行:当别人都感到恐惧和绝望时,逆势购买。而当别人都觉得兴奋和贪婪时,反向卖出。这就意味着,要想通过择时来获得投资的成功,你注定要做一名孤独的“少数派”。
举例来说,在2012年,受当时欧债危机和美国财政危机的影响,美国绝大部分的投资者普遍看跌股票。因此,这些投资者将手中的股票基金卖出,买入债券基金。在那一年,从股票基金的资金流出量,接近1000亿美元。当年债券类基金的资金流入量,达到了2500亿美元左右。
然而,在接下来的一年,即2013年,美国股票(标普500指数)上涨了35%,而美国国债则几乎没有变化,投资回报接近0。那些卖出股票基金,买入债券基金的投资者,损失惨重。
热衷于择时的投资者,买入的资产回报不佳,卖出的资产却强劲上涨。这样的择时操作,不要也罢。
正是由于这种糟糕的择时能力,广大投资者的投资回报,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上图显示的是美国基民在过去20年的投资业绩。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我们回顾过去20年、10年、5年,还是1年,基民们的投资回报,都不如老老实实买入并持有标普500指数能够获得的投资回报。
我希望,这些铁铮铮的数据事实,能够唤醒那些幻想通过择时来提高自己投资回报的个人投资者。择时的难度,要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巴菲特在他的写作中,多次强调自己从来不择时。“以一个带有安全边际的低价,买入真正有质量的公司,然后长期持有。”这是股神向他的读者们反复强调的投资理念。
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中写道:“我从来不择时。价值投资者,不知道市场价格什么时候会涨、或者跌。”价值投资者能够做的,就是算清楚公司的内在价值,在有足够安全边际的前提下购入股票,然后耐心等待。
格雷厄姆的另一位学生,Charles Brandes(福布斯400强Brandes的创始人),在他的著作Value Investing Today中也反复强调:价值投资者不可能知道股票价格何时开始上涨。因此价值投资者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价格和内在价值有足够的差距时低价买入,然后等待有一天市场价格能够回归/超过内在价值。
比如,在1989-1993年间,巴菲特的投资业绩比标普500指数落后25%,花了3年多才把落后的投资回报追回来。在1998~2000年间,巴菲特的投资业绩一度落后市场达54%,以致很多媒体和专业人士惊呼:价值投资不灵了!巴菲特太老了!直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巴菲特提倡的价值投资,才再度回归“主流媒体”的视线。
如果我们用“择时”的标准来判断巴菲特的投资业绩,就会发现,在很多时候,连巴菲特的投资记录都不合格。但巴菲特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他更注重长期回报,选择去做那个“笑到最后”的人。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在1980-2016年间的平均年回报为20.2%,而同期的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回报为每年9.7%。就是说,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巴菲特的投资回报是市场平均回报的两倍。这个业绩,让绝大部分职业基金经理望尘莫及。如果巴菲特去“择时”,那么他的长期投资回报,很可能也就没那么出色了。
有些读者可能会说:你举的例子是美国市场,在中国不适用。那我们不妨来看看中国的投资行家,对于择时的见解。
其实,把时间维度拉长来看,以10年为期,真正做得好的基金经理很少是依靠择时的。为什么呢?因为事前谁能够真正知道什么时候市场见顶、什么时候熊市来袭呢?谁又能事前预测上涨和下跌呢?如果有这样的人,那么做股指期货就行了,做什么股票呢?
无怪乎,著有多本投资经典的美国金融作家,查尔斯·埃利斯曾经写道:择时,是一个坏主意。永远不要去尝试择时!
曾经参与制造的曼哈顿计划的美国数学家,斯塔尼斯拉夫·乌拉姆,曾经向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姆尔森,提出过一个问题:能不能举出一个经济学中的重要定律。该定律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正确。第二、有违常识。
比较优势理论,既十分正确,又有违常识。一直到今天,坚持认为贸易是零和游戏,逆差的一定吃亏,顺差的一定占便宜的人群,大有人在。
不择股,不择时,在金融市场上主动选择”无为而治“的懒惰投资策略,恰恰是这样一个既十分正确,却又有违常识的投资道理。
这个道理,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不容易理解,或者需要通过积累一定量的知识和经验,才能慢慢感悟。我希望这篇文章,可以给一些聪明的读者带来启蒙,帮助他们更早的建立理性投资的良好习惯。
而且现在投资人也没那么傻,国内的私募基金100万起投,能拿几百万出来理财人群中,傻子也少一些。比如我们去募集资金的时候,就有人提出,如果基金不挣钱,应当退回管理费的条款等等。
我们常说的指数基金就是被动型,因为管理人只是“被动”地追踪大盘或别的什么目标指数,让基金波动尽可能和大盘走势一样。
你被动型的基金经理,只要大盘包含哪些股票,你跟着买就是了,不用做什么研究。
市场上主动基金最传统的收法是,管理费按年2%,基金收益超过基准收益(比如年化8%)的后端超额收益部分管理者收20%。
此时,如果我们把被动型和主动型投资者分成两拨人,那么他们各自的平均业绩是怎么样的呢?
那么,基于平均的原理,另外那一堆——主动投资人——的平均业绩也必然正好等于市场平均业绩,即大盘业绩。(这段如果理解不了,多想想就明白了,其实很简单~~)
于是,由于主动型基金的管理费用(即管理人抽成)更高,所以投资于被动型基金的投资人的最终平均收益(到手)必然大于投资于主动型基金的投资人。
而且平均来看,你投资他们能获得的业绩就是市场平均业绩——再减去他们收取的管理费和业绩报酬。
按今天的汇率1 美元 = 6.8556 人民币,每股需要183万元人民币。
如果按国内至少要买一手(100股)来算的话,则最高点买一手BRK.A至少需要人民币1.83亿元。
之前在银行做理财经理,发现很多人买理财不是问这个理财是做什么的,而是都喜欢问“这个保本么?”
实际上比保不保本更重要的,应该是了解自己投资的理财产品到底是做什么的,这才是决定理财产品风险大小的根本。
好的资金管理人通常长相猥琐,说话模棱两可,表情形同便秘,一说起投资总是谈起风险,表情淡漠、精神萎靡不振,一看就被生活的工作压力压得喘不过气,不敢跟你保证收益率的投资经理一般是行业翘楚。
理财产品的风险主要是它投资的标的决定的。像货币基金,尽管与股票基金同样叫“基金”,但风险就远远小于股票基金。因为它投资的是以银行存款为主,既然如此,那能有多大风险呢?
另外所谓的风险等级,有时意义也不是很大。比如一些最大回撤30%+的股票型或混合型基金,可能风险等级定在了R3。而一些量化对冲的私募,由于涉及到衍生品,风险等级定到了R4,但实际上它对冲掉了大部分风险敞口,最大回撤才2%-3%。
所以看一个产品的风险有多大,还是得看底层资产是什么。当然涉及到非标可能要更复杂一些了。
西装、成功架势十足、夸夸奇谈、口若悬河,动不动就给你说宏观趋势、自信得一塌糊涂,世界格局和行业趋势都按照他的嘴巴走,拍着胸脯保证收益率的基本是骗子。
“保本”不一定保本的道理就很简单了。就像上边的段子一样,骗子一般都会说保本,到真的能保住嘛?保本的重点还是要看实际背书的是谁。
就像同样是借钱,借给私企和借给国企哪个更保本。或者说借给个人和借给国家哪个更保本。答案不言而喻。
所以一般来说,大平台的保本更可信一些。甚至是大平台的不保本,都要比小平台的保本可信一些。
现在投资理财的坑太多(也许以前也多),就像工行那个业绩基准4.1%的代销理财巨亏40%,中行原油宝穿仓等等。在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的环境下,现在已经不是那个无脑买理财赚稳定收益的时候了。
所以建议普通人呢,有空闲,有闲钱的话,还是多接触点理财知识、多学习一些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