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倍新闻
何建华:宁波筑梦“两个金融中心”高质量发展emc易倍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发展体系。践行“争一流、创样板、谱新篇”的宁波,应当切实找准建设现代金融体系的关键点、发力点,以示范先行姿态走稳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全面提升金融竞争力带动力,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辐射力强、影响力大的产业金融创新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为甬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是全球最高层面的分工表现形式,是基于定价与交易规则的财富分配转换器。纵观当今世界,金融竞争力本质上取决于实体经济竞争力和贸易价值链提升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相关资料显示,从20年前中农工建四大行股改上市以来,我国内地金融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资产从不到30万亿元跃升至超过450万亿元,增长了15倍。其中,银行业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一,保险市场规模位居全球第二。金融毫无疑问是“国之大者”,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为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
做好金融工作责任重大,容不得丝毫疏忽懈怠。党的十九大提出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新理念: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emc易倍,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关键是三要点:服务实体经济;双支柱调控;守住安全底线。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就是要做到“八个坚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八个坚持”既有世界观,也有方法论,标志着我们党对金融本质规律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根本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有力举措。以甬城为观察样本,宁波市委高度重视金融工作,提出要提高站位、主动作为,实现“单兵突进”的小金融向“多跨协同”的大金融转变,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共生共荣,力争到“十四五”末基本建成长三角地区辐射力强、影响力大的产业金融创新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宁波市金融系统深入践行“大金融”理念,强力推进产业争先提质、重大项目融资攻坚、金融创新深化等金融攻坚“十大工程”,系统推进融资保供、产业提级、上市引领、改革示范、生态优化“五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取得一定实效。
近些年来,在国家金融高质量发展整体布局中,宁波被赋予普惠金融改革示范区、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全国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等使命,承担了一些国家金融改革的试点任务。因为是试点,就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同在、探索与创新同行,难免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试点效应“为他人做嫁衣”,先发优势不可持续;本土金融机构能级不足,改革成果“吃不下”等。面对难点堵点,应当进一步加大改革试验与创新试点力度,不断放大集成优势,为经济大市“真正挑起大梁”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撑。
作为中国的经济强省之一,浙江在国家经济版图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作为浙江与杭州“双城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极,宁波的GDP地位十分稳固,中长期将稳居浙江省第二。宁波能保持如此强劲的经济动能,制造业和国际贸易可谓“双轮引擎”。这就为宁波金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辽阔空间。围绕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宁波金融应当结合本地实际,因势利导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适配性,以金融强助力经济强,以金融稳助力经济稳。
首先,应当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扩投资、强实体、促消费、稳外贸、扶小微,全方位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贡献度,尤其是应在服务支持具有宁波特征的中小微企业金融可得性上聚焦发力;其次,应当全面筑牢金融安全防线,紧盯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围绕强监管、严监管,切实优化金融治理生态,深化“信用宁波”建设,引导全社会共建共创良好金融生态,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再则,应当大力吸引集聚金融从业人员,让金融人才以专业创造价值,以责任形成声誉,以服务建立信任,以质量赢得竞争,整体提升宁波金融的发展能级。
由于金融的流动性属性和特征,不可能囿于一城一地孤立发展,不可能“闭关自守”不开放,那就会影响金融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不利于自身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高水平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但在金融开放中必须关注金融风险和金融安全。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的中心城市,又是开放大市,进出口贸易和海外投资非常活跃,如何超越“一亩三分地”的观念束缚,在对外开放中不断做优做大做强自身金融,应该是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题中应有之义。
对宁波金融来说,对外开放首要是应当发挥天时地利与人和的独特优势,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深度融合、携手并进,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打造辐射力强、影响力大的产业金融创新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
上海自1843年开埠之初,抵达黄浦江畔的宁波商人们开创了第一家现代银行、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第一家保险公司等,与上海金融有着紧密相连的血脉基因。据统计,1948年,在上海谋生的宁波人已达100万之众,占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一,许多经商的宁波人通过血缘姻亲和地缘乡谊结成商业群体,形成了知名的“宁波帮”。解放后,部分宁波商人由上海迁往香港,包玉刚、董浩云、虞洽卿、刘鸿生、邵逸夫等人成为杰出代表,他们又成为当地重要的政商力量。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强力支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中国金融资产规模最大、最集中的地带;中国内地最发达、最齐全的金融市场体系;中国最重要的人民币资产交易、配置与定价中心;中国最重要的外资金融资产管理运营中心;中国重要的金融科技与人工智能数据产业中心;中国最重要的制造业、贸易、航运与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可谓要素资源富集、发展潜力无限。上海在“五个中心”之一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围绕提高国际化水平,实施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着力完善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切实增强金融的安全可控能力,更好履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和共建“一带一路”三大任务。
综合评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长三角区域产业与金融优质资源,为宁波筑梦“两个金融中心”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扎实基础与辽阔空间。宁波金融对接上海金融,具有天然优势。有鉴于此,宁波金融面向上海开放,某种意义上就是面向世界开放;与上海融合,某种程度上就是与世界融入。宁波应当学习上海金融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制度性开放水平;学习上海营造提升金融生态功能的经验,致力于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学习上海吸引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市场语言的金融专业服务团队的做法,招引集聚更多金融人才;学习上海不断改善营商服务,提供专业政府服务,擦亮最优营商品牌等,持续增强宁波金融高质量发展能级。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至关重要。文化化人,是一种价值认同、行为方式、生命基因,金融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关于金融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具有引导、激励、约束、创新等作用,影响金融从业者的价值追求、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既往的经验表明,在经济快速增长时,金融是一朵花;而当经济处于低迷时,金融就会备受质疑。事实上,大众质疑是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说到底是金融文化。毋庸讳言,我国金融领域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如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等,都与我国金融文化建设滞后密切相关。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华尔街有句名言:欲望是个好东西。以华尔街为代表的西方金融,不断推出所谓的深度金融创新,事实上是放纵金融包裹着的人的欲望,使得贫富差距极大加剧,对外战略要维护金融资本霸权搅得世界不太平。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等理念,与现代金融健康发展的要求高度嵌合。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明显区别于西方金融文化,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国际竞争力、提升金融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是一个崭新课题,深刻蕴含着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发展和安全、特殊和一般的辩证关系,是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治本之策。
宁波是一座有着悠久商业文明的文化城市,“宁波帮”是中国近代最大商帮与中国传统“十大商帮”之一,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推动了中国工商业的近代化。宁波商人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不乏世界级工商巨子。秉承甬城文化传统与宁波商帮基因,在筑梦宁波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宁波金融系统应当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在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何建华,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原副院长,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南通大学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院长,此文系根据接受宁波日报张正伟记者采访内容整理而成)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发展体系。践行“争一流、创样板、谱新篇”的宁波,应当切实找准建设现代金融体系的关键点、发力点,以示范先行姿态走稳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全面提升金融竞争力带动力,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辐射力强、影响力大的产业金融创新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为甬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