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倍新闻
emc易倍投资——看这一篇就够了
在公号后台多次被问到过关于“投资”的事儿,于是今天拿出来跟大家掰扯掰扯。
不是我不想讲,而是如果投资这事儿三言两语一篇文章就能说清楚,这方法就早已失效了,因为有效市场理论嘛,这么容易学大家就都去做了,烂大街的理论,所有人都能躺着挣大钱,你说有这好事儿吗?所以我这标题有点唬人。
我坚信,每一件低门槛高回报的事物背后,必然有其复杂的运行逻辑,要历经艰苦的修行方能窥得一二。高门槛高回报倒未必有多复杂,只要前期努力够上了门槛,竞争者少了自然红利全是你的。
“投资人”这样的头衔,并没有多么高大上,你手里有几个钱,花个三四千块,让人把注册公司的全套流程一办,连会计记账都能给你包圆,再印个什么CEO的名片,照样看上去有模有样。
你投的项目会因为你牛逼闪闪的头衔而自己带钱进来吗?当然不会,该挣钱还是挣钱,该死还是得死。
因此,在这个“包装”唾手可得的年代,希望大家能专注修炼自己的内功,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干什么。
有人从时间的角度去区分,说投资的周期长一些,投机的周期短一些。那么多长算长,多短算短?这所谓的周期,中间有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吗?并不存在。
有人从风险的角度去区分,说投资的风险小一些,投机的风险大一些。但如果这么说的话,所有天使投资人都该被叫作“天使投机人”,因为普遍来讲,80%以上的项目都归零了嘛。
有人从目的的角度去区分,说投资是以获取资本产生的利润为目的,投机是以获取资本的价值增幅为目的。这看起来很正当,也符合我们的普遍认知,但也是不对的,因为照这么区分的话,投资成长性公司很明显就是以投机目的为主导了,巴菲特应该被叫作投机大师,而不是投资大师,而拿钱进P2P获取30%年息也该被称为投资行为。
还有人从信息的角度去区分,说投资了解的信息全面一些,投机往往非理性,靠片面信息做决策。这也是不成立的,因为我们本质上都是依靠自以为全面的片面信息来做出任何决策的,若是“自以为”都已经片面了,怎么能叫投机呢?连赌博都算不上。数学期望等于0的,才叫赌博,数学期望为负的,叫脑残游戏(如彩票),数学期望大于0的,或自认为大于0的,才符合投资和投机。
所以投资和投机,本质上都是一回事儿,就是在自认为数学期望大于0的前提下,以放弃使用当下价值为成本,去获取远期利益的一种行为。
不管这个远期利益是来源于资本自身的时间价值,还是来源于资本的成长价值,反正都是以退出时的价值大于投入时的价值为目标。再好的标的物,买了也是为了卖,所有能卖而当下不卖的原因,有且只有一个,主观判断未来出售更划算,至于这个未来是多久,谁知道呢?
伯纳德·巴鲁克说,我年轻时人们称我为投机客,之后是投资家,后来又敬我为银行家,现在称我为慈善家,但从始至终,我做的都是同一件事而已。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是投资人。为什么?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投资,最常见的标的物也是最好的标的物,就是你自己。
上学是不是投资?当然是,有知识前的你,卖10块钱一小时,有知识后的你,卖100块钱一小时,这90块就是你投资在知识上的收益。化妆是不是投资?当然也是,化妆前你只能认识隔壁小王,化妆后你结识了王思聪,这中间的价值提升就是你投资在化妆上的收益。
不说这个,就连学说话、学走路,都是通过投资在学习上的时间提升了自我的价值,所以每个人生来就是投资人,只不过基本的生存技能是无意识的必要投资,而更高级的价值提升是有意识的定向投资而已。想来也是,投资要都是后者,人类早灭亡了,因为肯定有很多人不愿意变得更好,也就是不愿意强迫自己掌握生存必要技能嘛。
很多人手头有了一些钱之后,就有一个思维定式,那就是我得让这个钱本身生出更多钱来,于是,他们投资的往往是“理财产品”、“P2P”、“证券市场”等等。
但其实我们再想想,钱自己会生钱吗?不管你把钱给了谁,一张会变两张吗?当然不会,你的收益是由于对方拿你的钱产生了更大的收益,然后分给你其中一小块而已,其核心依然是来自产品的收益,因此不管你投在哪里,你的资金最终标的物都是产品、是公司、是项目。你把钱给银行,也只是你信任它的专业眼光和筛选机制,并愿意拿出部分收益来为此付费而已。
有人说了,我不付费又咋地?我直接投资股权。这当然可以,但你的风险过滤机制能跟银行比吗?那肯定差远了,最后的收益也大概率是不如购买专业服务的,所以大部分人还是老老实实挣自己能挣的那部分。
钱投资在标的物上,让标的物更值钱,从而出售盈利,这是一般人的思维模式,大概是因为“人”很难出售,于是很多人就没有将其作为考虑对象,但其实“人”却是实实在在的标的物。因为虽然整个人不能出售,但人的单位时间可以出售啊,人的价值提高了,单位产出就会提高,估值也会提高啊。
假如我现在出售自己,假设估值1000万吧,我愿意出让自己10%的股份,就是100万,谁出100万买走,我这辈子挣的所有钱都得拿出10%给他。
不用去市面上挂牌,光在公众号里肯定不超过1个小时就很快卖没了,为什么?因为很快就回本了啊,而且我的价值逐年递增,产出会越来越大,不仅你的“分红”越来越多,每股价值也同步增长,如果你认为这个人会持续进步,这不就是个很好的标的物吗?
但投资我和投资公司还是有“不够好”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你始终把主动权掌握在别人手上,假如我瞒报某些收入呢?这是很容易的。而且你的投资始终是没有累积效益,我发展得再好,还是我,而你,除了“金钱”的收入以外,还是你。
这就是我说的,为什么自己才是最好的投资标的物,把我们手上的资源尽可能地投资在自己身上,让自己更好,让自己拥有产出更大价值的能力,这是谁也拿不走的。且当你的标的物发展良好,开始产生聚合效应的时候,为什么不把标的物变成你自己呢?
好,在我们进行自我投资、自我增值以后,我们终究还是需要一些其他的投资标的的,我在上面已经提到了,投资要有累积效益,尤其体现在多个标的物之间。
简单来说,你的投资标的之间emc易倍,最好是有一定程度的加成收益,也就是1+12,或者是1+1+13,这个很重要,是区分你的投资布局处于哪个水准的关键点。
有人说,很简单,不就是打通上下游嘛,我投资一家外贸公司,再投资一家外贸工厂,中间的加工钱就不用给别人赚了。这不叫投资布局,如果用围棋来打比方,这就是简单的“长子”,将刚刚的那颗子长出两口气而已,在我看来,不管你打通多少上下游,这都只是1+1+1……中的某个1而已。
在《格局——决定你的世界》一文中,我详述了格局的重要性,每上一层,我们都将看到精彩得多的世界,而投资布局比拼的,就是格局。
格局就是认知层次,它是这样的一种东西,下层的最佳解决之道,从上层来看可能恰恰是最差的;处于下层的没法窥见上层;每一层中的人几乎都会认为自己是最高层。
从今年开始,我陆续撤回了一些投资,因为随着认知层次的提升,看到了不同的世界。于是,投资的中心点发生了变化,投资布局自然要随之改变,因为要把钱用到最有效的地方嘛,否则就是亏损。
这其实也很好理解,假如你一个小时能挣100块,但你今天少工作一个小时用来睡觉,睡觉的机会成本就是100块,所以明明能更有效地利用钱,却没有充分利用,可不就是亏损,且调整以后随着时间产生的累积效益越大,不调整的亏损就越多嘛。
因此“多标的投资”这个事儿,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可践行的终极目的的话,我想应该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创造出围绕投资中心的最大累积效益。
注意啊,不是总效益,因为一时的总效益最大很可能并非最优解,累积效益才是布局和成长的关键。
宏观地选择完投资标的物之后,就该进行微观考量了,到底我该投滴滴还是快的呢?该投58同城还是赶集网呢?该投去哪儿还是携程呢?
抱歉,这些我们都投不到,但投创业公司也是一样的,理是这么个理,究竟我们在投资的时候最该看重的是什么因素?
重要,但团队是创始人的衍生物,一个拥有大格局的创始人会去地摊拉团队吗?所以这个放到对创始人的综合素质考量上就行。至于资金和技术,只要优秀的人才到位,这些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1、大格局。创始人的视野和格局一定要大,认知层次必须高,看事情能一下抓住核心,如此方能知道自己究竟在干什么。
2、吸引力。创始人一般都是公司的精神领袖,他可能未必需要雄辩的口才,但一定是公司的定海神针,身上自带吸引人才的气质。
3、执行力。优秀的创始人和创始团队都有强大的执行力,往往刚有一个新idea,立马就能出小样,预计5天,通常3天就能完成,干起活来豁命。
4、肯学习。世界变化越来越快,以后只会更快,不学习的,掉队,学得慢的,一样掉队,唯有终生保持快速学习的创业者,才有较高的安全边际。
如果你想投资某个宏观领域,找到这样的创业者,基本就比较靠谱了,至于对他正在进展中的具体项目的考量,永远都应该排在对创始人的素质考量之后。
我们往往认为,投资是个金钱游戏,其实不是的,投资是个综合认知游戏,它考验的是你能否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
比如上一篇里讲到的微信为什么要做微信红包?或者朋友圈的评论为何要改为“共同好友”评论可见?识别不出行为背后的核心意义,就无法做一个好的投资者,不管这些行为是不是跟金钱有关。
就像很多人手里拿着钱,该投哪个项目呢?如果你能提供的资源真的只剩钱了,劝你还是老老实实购买专业的金融服务更合适一些,就算略微缩水,至少比打水漂要好。
逻辑很简单,如果对方的项目足够优秀,根本就不会缺给钱的人,为什么要你的钱呢?每个好的投资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资源,创业者想要这些资源帮助公司成长才会用股权来交换,而金钱只是单纯用来完成交易,仅此而已。
所以很多人认为投资的核心在金钱,这就已经偏离了轨道,以至于在轨道之外还衍生出像“投资心理学”之类的东西来。
其实投资没有什么心理学,就是看有没有对事物一针见血的认知。比如投资的耐心,多久算耐心呢?一切都取决于你对于投资标的在未来的价值判断而已;又比如投资者的情绪控制,这就是标准的没看清就盲目下注带来的后遗症啊,该想办法避免才是,控制情绪岂非舍本逐末?再比如投资者因连续获胜导致的过度自信,那错误根源完全就不在心理上,而是该重修概率学和逻辑学才是,不是么?
是啊,纵观整篇文章,我也没总结出“正确投资应该遵循的10条铁律”是吧,因为那玩意儿根本不存在,就连那条看似永远正确的“多数人永远是亏损的”,也会因为“铁律”的普及而失效。
投资,归根结底是认识世界的能力,是决策者的整体智慧在投资领域内的投射,而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智慧总是复杂而不断变化着的,因此,它并无确定性应用可循。
本文由蔡叔多年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总结而成,题目虽然唬人,但基本将投资该关注的重点都进行了一一阐述。投资作为一门人人必修的课程,市面上有用的书籍却寥寥无几,今日这篇文权当给“正确投资”做了个引子,要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还需要自己进行大量实践和有效总结,缺一不可。
天使投资人|思维工坊创始人 高智商协会胜寒会员 |LinkedIn专栏作者